当前位置:[网站导航]首页>中医养生>
食疗的理论奠基和进步
发布时间:2012-01-17 14:12:18作者:百年养生网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中医养生
中医经典《内经》为食疗提供了理论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即食物。《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些道出了食物补益身体的根本原理。并且五味入五脏,过则为灾,适度为良,日常饮食流于脏腑经络三焦乃至周身以为滋养;疾病则可针对性选用或避忌,作为食疗《灵枢·五味》作了专门论述。《素问·五脏生成》也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将食物用于治疗的利弊说得非常清楚,理论原则已经分明。
据传华佗著有《食论》,今佚。佚文中认为:“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人惟藉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
若市脯每加硝石,速其糜烂,虽曰火化,不宜为频食,恐反削胃气也”,这是关于消化生理的正确叙述。佚文无多,另有云“苦茶之食益”意思,是论饮茶的好处。在《三国志·华佗传》中有治寄生虫病1例,病家服用“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是以饮食物治疗成功的。华佗徒弟樊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散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余岁”。另一徒弟吴普著《吴普本草》,从华佗处所得必多,对食物养生颇多发明,在《本经》基础上有了提高。此书亦佚,但散见之文,如言大枣,较《本经》增出“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看来华佗也是位食疗专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少阴病用苦酒汤;另有炙甘草汤,服药时宜加清酒;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也颇重视饮食疗法。治病时对某些食物有禁忌,如桂枝汤,“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特别是《金匮要略》列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及“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专论食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辩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旺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旺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脏准此。”“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按:“朱点”疑为“米点”,即“米猪肉”,猪患囊虫病之类,食之易得绦虫病)。
“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显然,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结合临床食疗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总结,且很讲究饮食卫生。
王叔和也有类似论述,孙思邈《千金要方》引其佚文,“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这种反对“杂然丛进”,认为饮食有相生相克的理论,到元明时由贾铭著成的《饮食须知》作了发扬。
到隋唐时代,孙思邈成为食疗理论及实践的大集成者,并且作了发挥。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卷26专论食治,卷27专论养性;《千金翼方》中有卷12论养性,卷13论辟谷(内容为补养),卷14云退居(其中不少饮食药治),卷15为补益;另外散于诸卷的食疗方论犹多。这些篇章可视为孙思邈的食疗专论。按照他的观点:
(1)“神仙之道难致,养生之术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千金翼方》)。表明了他长生不老的神仙之术是难能做到的,普通的养生保健食疗等法却人人可为的态度。从他这里开始,神仙服食之术世俗化大众化了。
(2)“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孙思邈在此论述了药与食的辩证关系,并把食疗放在第一的位置,认为善于食疗者才是良医。
孙思邈是道教中人,但在服食问题上,与神仙之术划清了界线;他认为合理服食足以保护健康,延长生命,治愈疾病。“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已隐含其中,孙思邈真正开创了一个平民食疗的新时代。
孙思邈广罗百家,在《千金方》中凡有所可用于食治养生之方,悉皆收入,包括神仙服饵,炼丹,服石(及解石毒)方,诸外国如天竺、大食等食疗方,诸医家所论食疗方,甚至平民百姓所用食疗方,还包括了不少药酒。所用食物如服天冬、地黄、黄精膏、茯苓、松脂、枸杞酒、钟乳粉及西岳真人灵飞散等,出于神仙道士;服槟榔食越瓜出于交趾;吃蒲桃、安石榴、胡瓜、醍醐、罗勒、罗摩、番荷叶、蓝菜等出于天竺、西域;“薏苡仁……蜀人多种食之”及普通米谷菜类皆出于平民百姓。
关于饮食的方法、宜忌,孙思邈也多讲究。如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清髓蒸筋,伤神损寿”;“夜勿过醉饱”;“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每食不用重肉,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夫欲服食,当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每食讫以手摩面口腹,令津液流通;食毕当步踌躇……则食易消”。“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则成积聚”;“凡遇山水坞中,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病。又深阴地冷水不可饮,久饮则脾阳内损,痰湿凝聚,必作痰疟”。诸如此类,有许多饮食卫生原则十分有道理。
用食物针对性地治疗疾病,孙思邈也为集大成者。有些且为首创。《肘后方》中用海藻酒治瘿病(甲状腺肿)、猪胰治消渴(糖尿病);《诸病源候论》中记有羊靥治瘿,紫河车作强壮剂……这些在《千金方》中皆有收录。孙思邈则进一步用谷白皮粥治脚气,用鹿羊靥治甲状腺肿,以猪肝治夜盲症等,使著名的“以脏补脏”原则有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孙思邈是食疗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的奠基者。
本周热点
今日深度资讯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