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导航]首页>中医养生>穴位>

穴位按摩十大治法

发布时间:2014-05-07 12:01:47作者:百年养生网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穴位核心内容:穴位按摩

按摩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其基本治法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不外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并提出:“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按摩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上始终贯穿着辨证施治的思想,所以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换言之,对某一疾病是用一定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某一特定部位或穴位而起到治疗作用。如果以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不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则不同;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相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单纯以手法的性质和量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同样,也不能单纯以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对按摩治疗作用的研究必须把手法和部位(或穴位)两者结合起来。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的部位,按摩治疗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吐、消十法。现简述如下:

详解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穴位按摩

1. 温法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证的一种疗法,它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手法连续作用时间要稍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有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说明了人体在受寒而引起的疼痛,用按穴法来祛寒止痛。在按摩的临床应用中,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擦肾俞、命门有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作用。又如对五更泻者,可按、摩其中脘、关元以温中散寒;一指禅推、擦肾俞,达到健运脾胃的目的。

王波:长高贴敷方的配方与用法,功效与禁忌,长高,命门穴,生长激素

2. 通法

通法是按摩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治法。按摩以经络学说为治疗的理论基础。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是联系全身上下内外的主要网络,是外邪入侵、进入脏腑的途径之一。经络发生病变的主要机制是经络阻滞、气血不能流畅,不通则痛,经常通过痛、肿、瘀、麻的证候表现出来。按摩具有显著的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通畅以后,气血得以流通,津液得以运行,才能起到“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按摩的通达作用十分重视。《黄帝内经太素》说:“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乔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

此非但愈斯二物,万物皆可用之。”《圣济总录》说:“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闭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彪悍者有所归宿。”《素问集注》说:“气血之不能疏通者,宜按乔导引。”《格致丛书》说:“按摩者,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故医行之,以佐宣通。而摄生者,贵之以泄壅滞。”《厘正按摩要术》说:“运则行之,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经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通法是一大类治法,根据其治疗作用还可具体分为:开通、宣通、疏通、温通、通调、通散、通利、通降、通关、通窍、通闭、通经、通络、通血脉、通脏腑等。按摩中的通法,除结合八法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法运用之外,还广泛用于通经止痛、通络消肿、顺利关节、理筋正骨等。

林洪生:沙参玉竹麦冬汤的功效与作用,做法,润肺,清肺,防肿瘤

3. 补法

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腑脏功能之衰弱。经云:“虚则补之”。“扶正祛邪”是按摩临床的指导思想。《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说明了因气不足而致病者可用按摩的方法补气,使精神得复。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补法,通常以摆动类、摩擦类为主,但手法要轻而柔,不宜过重刺激。明周于藩曰:“缓摩为补”。

又曰:“轻推,顺推皆为补”。现将临床常用之补脾胃、补腰肾的方法分述如下。

补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生理特点是:①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的受纳为脾的运化准备了物质基础,而脾的运化又为胃的继续受纳创造了条件。②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的升降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若脾气不升则胃气不得降,反之,胃气不降则脾气亦不得升。③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所谓补脾胃,就是增强脾胃的正常功能。按摩治疗时常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治疗,重点在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再用按法、擦法在背部膀胱经治疗,重点在胃俞、脾俞,这样可调整脾胃功能,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补腰肾 腰为肾之腑,而肾又为阴阳之源,五腑六腑精气所藏,故肾亏则阴阳失调,精气失固而虚,治疗时可在命门、肾俞、志室用一指禅推法或擦法,再用摩法、揉法、按法治疗腹部的关元、气海,从而起培补元气以壮命门之火的作用。

4. 泻法

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施治,然按摩之泻,不同于药物峻猛,故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者,亦能应用,这也是按摩泻法之所长。临床一般可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治疗,手法的力量要稍重。手法频率由慢而逐渐加快。虽然本法刺激稍强,但因按摩是取手法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实的目的,故一般无副作用。如食积便秘,可用一指禅推、摩神阙、天枢两穴,再揉长强,以通腑泻实。阴虚火盛,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者,用摩法以顺时针方向在腹部治疗,则可起通便而不伤阴的作用。

5. 汗法

汗法是发汗、发散的意思,使病邪从表而解。《内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法大致适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病症。在施行按摩手法时,对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因重则解表,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

汗法多用拿法、按法、一指禅推法等,如一指禅推、拿颈项部之风池、风府能疏散风邪;按、拿手部之合谷、外关,可驱一切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用一指禅推、按、揉等法治之,有发散热邪、通三阳经气之作用;一指禅推、按、揉风门、肺俞皆可祛风邪,宣肺气。拿、按肩井穴,则可开通气血。古人曰:“肩井穴是大关节,推之开通气血,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通行。” 气血通行无阻,病邪则无所藏匿。所以,凡外感风寒、风热之邪,用拿法、按法、一指禅推法等,对祛风散寒,解肌发表,功效卓著。所以,金代张从正把按摩列为汗法之一。

6. 和法

和者即和解之法,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按摩运用此法,手法应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常运用振法、摩法、推法、擦法等手法治疗。可调脉气,和经血,运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内经》云:“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 周于藩说:“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活筋络。”说明了可用和法调和以扶正气,驱除客邪。《内经》云:“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临床应用中“和”法又可分和气血、和脾胃、疏肝气等三方面。和气血的方法有四肢及背部的滚、一指禅推、按、揉、搓等或用轻柔的拿法治疗肩井等方法。和脾胃、疏肝气则用一指禅推、摩、揉、搓诸手法在两胁部的章门、期门、腹部的上脘、中脘以及背部的肝俞、胃俞、脾俞治疗。

7. 散法

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按摩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消除,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内经》云:“坚者消之,结者散之。” 因此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如饮食过度、脾不运化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可用散法治之。《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摩所用的散法,一般以一指禅推法、搓法、揉法、擦法、摩法等手法为主,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如外科疮痈初期用缠法治疗;气郁胀满,则施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摩等法;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一指禅推、摩、揉、搓等手法,频率由缓慢而转快,可起到消结散瘀的作用。

8. 清法

清法是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内经》云:“热者清之”,这是治疗一般热性病的主要法则。但热病的症状极其复杂,治疗时应鉴别病在里者还是在表,病在里者还需辨别是属气分热或血分热,是实热还是虚火,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病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在血分者当治以清热凉血,实则清泻实热,虚则滋阴清火。按摩一般是用摩、擦、推等手法。气分实热者轻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气分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以养阴清火;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热凉血;表实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

9. 吐法

吐法又称催吐法,是一种使患者口中涌吐,从而引导病邪外出,催吐体内积滞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高者,因而越之。”《金匮要略》中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在按摩中的“吐法”一般用于汗之不可、下之不能的痰涎壅塞、宿食停留等。如《秘传按摩妙诀》中指出:“吐法系除痰第一捷法,较汗下之取效速,余每以此救人甚多,盖小儿之病,不过风寒乳伤食,久之停积胃腕(脘)之间,随成他症,诚一吐而自愈耳,就是胃间无停积者,用此亦能通其五腑六腑之滞。”吐法除了用手指探吐的手法外,以两手拇指对置下脘处,由下向上逆推至天突穴,可催吐。适用于食滞而引起脘腹胀满疼痛,喉中痰鸣,呼吸急促或急性食物中毒,其物停留在胃脘者。使用按摩法可以使停积在胃脘部的有形之物从口中吐出。临床上可用示指探喉引出,或在胸骨剑突处用推法使胃内容物吐出。

10. 消法

消法又称消导法,是一种祛除积滞、瘀阻、积聚的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按摩中“消法”常用于治疗食物停滞、血瘀、气块、痛肿、痰核、顽痹等病证,用以消积导滞、活血祛瘀、行气除痞、散结消肿、软坚化痰、祛瘀通络等。消法包括理气、升陷、降逆、消食、利湿除痰等法。

理气法 用按摩来理气、行气、调气、畅通气机治疗疾病的手法叫理气法。如肋腹胀痛、女子乳房胀痛或小腹疼痛、痛经等肝气郁结症,可按揉肝俞、胆俞、气海、血海,搓摩季肋下等理气治病。

升陷法 升陷法是一种升提阳气的手法。如脾阳不升所致腹泻、食欲不振、胃下垂等,可用升陷法。

降逆法 气逆是指脏腑气机失调,向上冲逆而言,降逆即降其冲逆之气。如肺气上逆的咳嗽、气喘,可用分推膻中法治疗;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暖气、呕逆,可按摩内关、足三里,以降逆止呕。

消食法 消除胃中积食的方法叫消食法。如胃中宿滞引起的暖气呕吐等,用摩揉腹部等法能起到消食导滞止呕的作用。

利湿法 利用增加尿量排除体内的水湿或用除痰的手法来祛痰湿为利湿法。小便短少,可用摩腹,摩揉侧腹法;喉中痰多引起的咳喘,可以按揉天突、中脘、内关、肺俞等穴治之。

相关内容推荐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

文章评论

  • generttion评论: 要是看了太乙神针你们才会觉得针灸很牛。

  • jenny评论: 现在的针灸好先进。

  • Bella评论: 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 乌达木评论: 电针疗法属于按摩不?

深度资讯月榜

    本类周榜

      随机深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