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导航]首页>中医养生>

古老的保健术气功

发布时间:2011-10-04 09:46:20作者:百年养生网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中医养生

气功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没有文字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时消耗体力,身体会发热,呼吸加深加快;劳动停息时,随着呼吸的平稳,身体便觉凉爽。这种简单的劳动和静息方式,就是气功动功和静功两种基本形式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气功起源于劳动也可得到证明。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指出原始人是通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运动和静息两种方式来抵御寒暑的侵袭,起到保健作用的。

原始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在原有的“运动”、“静息”基础上,不断增加一些简单的仿生动作和呼吸运动,如“熊经鸟伸”、“吐故纳新”,逐渐演变成最早的气功形式。这种原始的气功形式,在远古的舞蹈中得到保留。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断实践,早期的原始气功形式逐渐演变为“挢引案杌”、“移精变气”,独立地用于医疗保健。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名医俞跗擅长应用挢引、案杌疗法。俞跗是黄帝时的名将,说明气功最晚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医疗保健手段了。这就再次有力地证明气功发祥于黄河流域,肇始于中华民族。

西周至战国这一时期,在许多典籍里已有不少关于气功的文字记载,为气功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的诸多记载集中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气功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情况。从导引来说,书中的记载就多达14处,治疗的病症多达十几种,有痞症、痹症、厥症、热病、伤筋等等,包括内、外两科和急、慢性两类疾病。纵观《内经》所述导引、行气两大功法的应用,说明在战国时期气功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医疗保健手段,并为后世动静功法理论的发展,作了重要的奠基。

吴圣贤:茯苓安神汤的配方,功效与作用,怎么做,不适合的人,失眠

至东汉中晚期,神仙方术的兴盛使内修炼丹术得到空前发展,推动了气功学的成长,此时诞生的《周易参同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世界目前所见最早的炼丹术专著,同时又是气功史上最早的内丹气功文献。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第一次把时间、方位和人体内环境变化的节律(人体生物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内丹气功体系。《参同契》的问世,在气功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总结了东汉前的内丹气功,并形成了以其为代表的内丹气功体系,从而开创了内丹派气功。

东汉末年托名于吉所得的《太平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经典。它记载了道教的修炼诸法,其中属于气功范畴的有食气、守一、存思三大类。为搞清早期道教在东汉气功学上所起的历史作用提供了文献资料。此间,佛教在我国也逐渐兴起,释家的止观法、坐禅参禅等静坐功夫对当时气功的成长也起到一定影响。

东汉末年的两位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都对气功作出了卓越贡献。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指出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华佗则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在《淮南子》6个动物动作基础上整理出“五禽戏”,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

王波:长高贴敷方的配方与用法,功效与禁忌,长高,命门穴,生长激素

晋人张湛著《养生要集》,列养生大要十项,前四项同气功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可见该书的汇编是相当重视和突出气功锻炼的。

仅从叙述该部分的现存佚文来看,所引气功专著六部,气功功法十数家,说明该书是东晋以前气功养生法的集锦之作。

萌芽于战国时代的导引专科,经过秦、汉六朝近8个世纪的发展,至隋唐时期在医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学专科。这一时期的三大医籍《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都有关于古代气功的详细记载。当时的太医署中,设有导引按摩科,这是我国气功史上最早的临床、教学机构。由于气功导引在隋唐官方医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所以对气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涌现出一大批气功人才和专著。

宋元时期的气功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不仅使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功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新的验证,而且还发明了不少短小精悍的新功法,同时对气功理论也有探索。

明清时代,雕版印刷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因而,此时的医学类书籍以及丛书、类书,对于古代气功文献的保存、整理起了重要作用。

《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学方书,由明初朱棣等编纂,收载导引、服气等养生法七百余条,保留了15世纪以前有关气功疗法的大量珍贵文献。《道藏》、《续道藏》分别刊行于明正统十年和万历三十五年,是现存最丰富的道教总集,共5485卷,其中气功专著包括吐纳、导引、存思、内丹等就多达数百余种。

明清两代的大型类书,如《永乐大典》及《古今图书集成》对气功文献的保存也起了重要作用。《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在人事典及神异典中分别有养生部和静功部,艺术典的医部(即今《医部全录》)中也包括了不少清以前的气功疗法。

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各派气功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在历代导引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又编创了不少形式简易、功效显著的新导引套路,如十二段锦、十二段动功、易筋经、延年九转法等。

再是运气功的确立。运气功渊源于古老的存思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意念的支配下,让气沿着体内一定路线运行。此法在明清之际相当兴盛。如曹珩的《保生秘要》中就记载有运气功方法50余条,治疗范围包括内科、妇科常见病达60多种。

另外,静坐法在明清的学者中仍很流行,他们远承宋儒“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遗风,主张知行合一,把静坐看作是“收放心”的一段功夫和“致良知”的一种手段。

在明清时期,中国气功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某些传统的气功功法与武术锻炼相熔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气功。这对现代气功概念的形成和某些功法的确立,都有着直接影响。

“气功”一词由来已久,晋代已经出现,但其含义与现代“气功”不同。到明清时期,武术中出现的“气功”一词却孕育了现代气功概念的基本内涵。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重在调神内养,练气重在调息练形。

武术气功作为武术锻炼的基础功夫,其主要内容包括调神养气、吐纳呼吸、动功、站桩、硬功等方法。其中的前三项,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吐纳导引方法;站桩和硬功则是武术气功的两大典型功法。它对现代气功中某些功法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之际,气功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气功医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提高。

明初医家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发挥了《内经》“亢害承制”理论,指出:“且夫之气也,固亦有亢而自制者,苟亢而不能自制,则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为之助”。

万全是15世纪的儿科专家,擅长气功养生,对静坐有长期的亲身体会,著有《养生四要》,强调静坐中调心的作用。

清初的汪切庵著《医方集解》附有《勿药元诠》一卷,搜集了一些前人的练功方法,辑有调息、小周天、一秤金诀、金丹秘诀等功法。

晚清医家黄凯钧著《一览延龄》,旁征博引,汇集了诸家有关气功养生论述和明清以前气功养生的异文轶事。

建国以后,中国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发扬了祖国医药学遗产,气功疗法从此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很大发展。

近些年来,气功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断向其他学科渗透,掀起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气功的热潮。气功学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在医学、体育、教育、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威力。近十年来有关气功报道中可以证明,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气功医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并不断地发展。治疗病种已达百种,一些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等正在实验之中。

随之而来的,气功学著作和刊物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首先,气功作为一门医学专科,写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登上了大雅之堂。

198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世界医学气功学术交流会”,会上成立了“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中国任理事长,这标志着中华传统医疗气功已走出国界,将为人类健康、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

文章评论

    本类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