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导航 ] 首页 >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中认为积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13-07-08 11:00:30 作者:百年养生网 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积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原文】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1)生足(2),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3)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4)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4)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5)。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6)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7),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详解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注释】

(1)厥气:寒邪从下上逆。

(2)足悗:指足部酸痛,行动不便。

王波:长高贴敷方的配方与用法,功效与禁忌,长高,命门穴,生长激素

(3)汁沫:指肠外之津液。

(4)阳络、阴络:指脉络的部位而言,凡在上在表的脉络为阳络,在下在内的为阴络。

(5)后血:即大便出血,此处泛指二便出血。

林洪生:沙参玉竹麦冬汤的功效与作用,做法,润肺,清肺,防肿瘤

(6)六输:指六经之输脉。

(7)涩渗:指津液涩滞不行,不能渗灌周身。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积证从开始发生到成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积证的开始发生,是因为感受了寒邪由下厥逆上行,气血郁滞不行就会形成积证。黄帝问道:积证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寒厥之气,先使足部酸痛不适,再由此引起胫部寒冷,胫部寒冷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就会使寒邪进而上犯肠胃,寒邪侵入肠胃,会导致腹部胀满。腹部胀满,则使肠胃之外的津液凝聚不能布散,日久便形成积证。又有因突然暴饮暴食,使肠内水谷过于充满,再加之起居无常,劳累过度,使络脉受伤。凡在上在表的阳络损伤,血液就会外溢,由此导致衄血;在下在内的阴络损伤,血液就会内溢,由此导致二便出血。若肠胃的络脉损伤,则血液溢出于肠外,倘使肠外适有寒气,则汁沫与外溢之血相抟聚,两者相互凝结而不消散,积证就形成了。如果突然外感寒邪,内有忧郁气怒所伤,就会使气机上逆,气逆则六经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正常运行,血液凝结不散,津液涩滞不布,留着而不能消散,于是积证就形成了。

【按语】

本节论述了积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积是腹内肿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相当于子宫肌瘤、肝硬化、脾脏肿大、腹腔肿块等病,以其日积月累形成而得名,故原文在述及各部位的积时,均认为积块可以用手触及,是邪气“稽留而不去”,“日以成积”而形成的,但不同原因引起的积证,其病理过程不同。本节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为外感寒邪,清湿之气伤下,寒起于足,血脉凝涩,胫寒足悗,寒邪循脉上犯肠胃,肠胃寒凝气厥,迫使肠外汁沫聚结,日久成积。二为饮食居处失节,劳力过度,即饮食居处失节,劳力过度可致肠胃络伤出血,血溢遇寒,汁沫与血相抟,凝聚成积。三为忧思郁怒情志太过,导致气机紊乱,气血凝滞,津液输布失常,寒邪与水、瘀相互抟结而形成积证。以上积证形成的三种机理,提示积证的主因是寒邪,但饮食、劳倦、情志、起居等致病因素均可影响津液、血液运行而久见积证。故其病机总不离“寒凝、气滞、血瘀、津停”四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四者互为因果。这对后世对肿瘤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颇有启发。积证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病理过程,其形成顽固难愈,因此,治疗应抓住上述“寒凝、气滞、血瘀、津停”四大因素。一般认为体壮或病初起者,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消积为主,兼化痰养血;体虚者或病之后期,则当养血活血,攻补兼施。可选桂枝茯苓丸、大七气汤,或八珍汤合化积丸等方辨证治疗。益气健脾,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为法的中药治疗对肿瘤有一定的疗效。

【应用举例】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此证常见于肠系膜淋巴肿瘤,余用黄芪建中汤去桂枝、饴糖,加水蛭、肉桂、海藻、菝葜、常春藤、丹参、白术、鸡内金以治之,每收良效。例如:患者游子福,男,45岁。病腹中肿块,经省人民医院剖腹探查,为肠系膜淋巴肉瘤,已转移,闭腹出院。该院邓健民介绍余治,按上方给药15剂,肿块已稳定。复诊,原方加楤木、半边莲以利尿消肿,继服30剂。来省城复查,肿块已消失,原方去水蛭、海藻、常春藤,仍以黄芪建中汤合白术、鸡内金畅通循环以助消化而愈。(《黄帝内经临证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