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导航]首页>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盛衰的寒热机理

发布时间:2013-06-05 11:00:14作者:百年养生网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盛衰的寒热机理

【原文】

帝曰:经言(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2),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3)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4),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5)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6)。

详解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注释】

(1)经言:引上古医经话。

(2)上焦不通:上焦阳气通道被遏,不能布散卫气。

详解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3)下脘:《甲乙经》作“下焦”。

(4)厥气上逆:指下焦或中焦的阴寒之气逆行于上。

(5)温气:即阳气。

(6)中寒:即指胸中寒邪留积。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古医经所说的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阴盛生内寒,这些我已听说过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岐伯回答说:人身卫阳之气通过上焦宣发布散,以温煦皮肤肌肉,现寒邪从外侵袭于机体,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就不能充分外达,这样就使寒邪偏盛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黄帝问道:阴虚就生内热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过度劳倦就会伤脾,脾虚不能运化,使人形体之气衰少不足,脾胃气虚使清气不能升于上焦,浊气不能下降,胃中谷气郁积,郁而化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黄帝问道:阳盛能生外热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如果上焦不通畅,就会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这样就使卫气不能向体表发散,郁结于体内而发热,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问道:阴盛是怎样产生内寒的呢?岐伯回答说:如果寒邪所伤,阴寒之气向上逆行,寒气郁积于胸中而不能散去,就会损伤阳气,阳气损伤,那么寒气独留,致使血运滞涩,脉道不畅,可见脉象盛大而涩,就生成为内寒。

【按语】

本节阐发了古医经所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阴阳盛衰寒热机理。“阳虚则外寒”的“寒”并非虚寒,实为外感寒邪早期阶段的恶寒,与现在所说的元阳虚即指阳不足,卫阳亦虚是有所区别,外寒是由于阳气不足,体失温煦所致。

“阴虚生内热”的内热实际是脾气虚发热,因脾虚影响气机升降所致,亦即李东垣所说的气虚发热,故用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治之。

而与现在所说的阴虚发热,如肺胃或肝肾之阴不足,阴不敛阳,虚火内生之发热、盗汗、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当用滋阴清虚热法。

“阳盛生外热”的外热。这种发热仅指寒邪侵犯肌表之发热,是前述外感病恶寒之进一步发展。而现在临床上的阳盛生外热,实系“阳盛则热”,包括有里热证,治疗以清热为主,在表者解表,在里者清里。

“阴盛则内寒”中的内寒虽属阳虚阴寒之邪过盛所致,但它仅限于寒积胸中。而现在临床上所称之内寒证,泛指一切脏腑之寒证,治以温中散寒。因此,《内经》阴阳盛衰寒热病机,名称固然相同,而其实所指则有区别,应予注意。上述阴阳虚实寒热的病理尽管不尽相同,但本篇以阴阳为总纲来分析内外寒热虚实机理的方法,却给后世以极大启发,为中医学的“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

【应用举例】

阳盛生外热案:李某,男,25岁,1989年3月3日初诊。伤寒一日,恶寒重,发热39.5℃,无汗,头项痛,身重,鼻塞流涕,咳嗽,口渴,水入即吐,已呕吐6次,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苔薄白润,脉浮紧。按太阳表寒实证处理,投以麻黄汤冲剂,每次2包,日3次,药后2.5小时见汗,3.5小时体温降至37.8℃。3月4日二诊:体温38.1℃,诸证减轻,守方再进。3月5日三诊,体温37℃,诸症消失。(《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万有生》)阴盛生内寒案:张某,男,62岁,干部。2004年12月14日初诊。

患者胸闷憋气,善太息,右肋疼痛十余年,曾经省内某医院确诊为“冠心病”、“慢性胆囊炎”。近日来,入夜则发胸痛,痛如针刺,放射背部,每次约持续3~5分钟,伴胸闷紧束感,痰涕黄稠,咽干喜饮,大便不成形,日行2~3次,小便正常,舌淡,边红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证属胸阳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治宜温通胸阳,活血祛痰。

方拟:丹参10g,归尾5g,檀香5g,瓜蒌实15g,薤白9g,赤芍9g,半夏6g,茯苓10g,苏梗9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1日1剂。……药后胸痛不明显,胸闷、气短、痰多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5剂后,胸痛未再发作。(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6)阳虚则外寒案:封姓缝匠,病恶寒,遍身无汗,循脊背之筋骨疼痛不能转测,脉浮紧。……此外邪袭于皮毛,故恶寒无汗,况脉浮紧,证属麻黄,而邪气已侵及背输经络,必之麻黄更进一层,宜治以葛根汤。

葛根五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生姜四片,红枣四枚。……服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安睡一宵,病遂告嗟。(《经方实验录上卷》)阴虚生内热案:范某,男,67岁,退休干部。患胃癌,在山西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化疗2月余,因白细胞减少至2.6×109/L,中断化疗,回家疗养。出院一周后发热(体温39℃),家庭病床医师每日输400万单位青霉素,注射柴胡针,热不见退,后加青霉素800万单位,发热依旧,已持续5日矣。询知骨节痛楚,喜喷嚏,纳谷不香,大便3日未行,口干不思饮。望其头秃齿缺,耳枯颜苍,舌淡白,苔白腻。诊得脉浮滑数。

证属正气虚弱,风寒袭表,腑气不通。拟参苏饮加大黄表里双解。药后微汗出,轻泻1~2次。至此,本应邪去热退,然过午体温复又上升至39℃,骨节疼痛,神疲不支。诊其脉,浮数无力。脉症相参,诊为气虚发热。盖经化疗,白细胞减少,中气虚损,急需扶正以益之,若一味祛邪,只能更伤正也。遵甘温能除大热之说,拟四君子汤加减: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6g,黄芪15g,葛根15g,2剂。嘱其药后如发热益甚,烦躁不安,切勿惊慌,佳兆也,乃邪气外达所致。后闻果然面赤躁扰,稍顷即止。当晚热减,2剂热退。(《临证实验录》)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

文章评论

    本类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