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导航]首页>中医养生>针灸>

秋分时节防秋乏

发布时间:2014-04-18 15:00:42作者:百年养生网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针灸核心内容:秋乏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真正感到“秋乏”是在秋分节后。为什么过了秋分,人会感到困乏无力、精神不济呢?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来说,“秋乏”的产生是由于夏季炎热暑湿天气对人体机能影响的一种延续。秋分节之前,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时令在“长夏”。白天,尤其是中午仍然热气蒸人,2011年的天气雨水偏多,1周前还是闷热潮湿、阴雨连绵的天气。人体为了适应这种长夏的时令便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比如,在暑湿闷热的环境中工作会有大量汗出,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盐、能量,势必造成代谢失调,同时,胃液分泌减少,导致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中医认为,大量汗出会损伤阴液,汗为心液,血汗同源,过多汗出则伤及心阴。心主神志,心阴不足则虚热内生,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睡眠不安,这样长时间过度消耗的能量到了长夏之时达到了极致,本已过度消耗的机体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结果,欠下了一大笔“夏耗债”。这种情况从处暑到秋分是一个明显的过渡期,因而到了秋分人们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困乏无力的表现。

时令进入秋分,秋高气爽,气温不冷不热,朗心怡神。随着天气的转凉,人体的能量消耗较夏暑季节明显减少,机体的各生理系统随自然界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汗出的减少,体热产生和散发及水盐代谢恢复到正常生理平衡;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恢复到常态;夏季属心,夏暑季节是心功能负荷最重的时候,到秋分心功能的负荷明显减轻。这时,人体就进入了一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在时令上,白天的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夜间逐渐延长,到秋分时达到阴阳各半,昼夜均等的平衡、中和状态。这时候,凉爽宜人的自然环境很容易使人入睡,睡眠质量较酷热夏季改善了很多,正是这良好的睡眠,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一种欠倦、慵懒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这是“秋乏”产生的另一种原因。

这样看来,秋乏是补偿夏季给人们带来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机体在秋分之后这个宜人又舒适的自然环境中得以恢复体力、精力和生理功能的一种自身保护措施。因此,秋乏是人体积极适应节气变化的一种自然调控现象。为了适应“秋乏”的出现,一方面要加强营养,进补一些甘淡温润的食物,如山药粥、大枣粥、茯苓芡实粥、小米栗子粥、鲜奶、鲜豆浆、鲜藕、荸荠、韭菜、扁豆等药食同源之物;同时要劳逸结合,使机体充分休整,给“秋乏”一个适应过程,这样“秋乏”过后便能获得新的活力;还要有适度的户外活动,掌握以不大汗出为原则,让身体尽快适应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秋分过后是气候转凉的开始,此间,早晚天气偏凉,是秋天日温差最大的时候,俗语说:“秋分过后勿露身,早晚要叮咛,”便是告诫人们务必要添加衣服,以免着凉感冒。

详解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为了适应“秋乏”给人们带来的不适,从中医针灸学养生角度出发有以下干预方法:一是自己调护法,即用手指点揉内关、中脘、足三里、气海、三阴交等穴,以坐或平躺体位,分别用左、右手大拇指点揉上述穴位5分钟,每日1次,以上午9-11点进行点揉最好,因为此时为脾经经气旺盛之时,本组穴位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强壮机体的功效;二是拔火罐疗法,最好用玻璃罐闪火罐法,取穴,大椎、至阳、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5-10分钟,每日1次,有增加机体正气,抗御风寒侵袭的效果;三是当机体出现较为典型的“秋乏”症状自己又不能很好地应对时,就要让中医大夫帮你调治了。

中医讲“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秋乏虽不是什么大病,大部分也能自愈,但它毕竟是个诱发因素,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更年期的患者更要防微杜渐,及早预防由秋乏而诱发的其他并发症,以便顺利度过秋乏期,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迎接冬天的到来。

秋分过后防秋燥时令已过秋分,马上要进入寒露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秋天就结束了。现在是晚秋时分,与之相应的时令性疾病“秋燥”,开始影响我们的身体了。防治秋燥便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大家养生保健应首先关注的话题。

王波:长高贴敷方的配方与用法,功效与禁忌,长高,命门穴,生长激素

什么是秋燥呢?中医认为,秋天尤其是秋分过后无论从时令还是气候变化所言,燥气是“主旋律”。《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一个“急”字,形象地说明了燥气的特点,是一副风风火火不由你分辩,不让你等待的样子,是天气因快速变化而急生的燥气。大家可以想一下,半月之前我们周围的一切还在被暑湿所浸润着,秋风一来,秋气一到,没几天就让那些湿润变得干燥起来,不知不觉中,衣服、被褥、桌椅就连室内的空气都被抽干了水分,地上紧跟着就变得干爽、透彻、燥硬,这便是自然界燥气的形成。人,生存在自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燥气的影响。

秋分节过后,人们感受到的燥气大多属凉燥。秋分以前因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温燥;中秋过后,秋风一紧,天气一凉,温燥渐成凉燥。具体到每个人是感受温燥还是凉燥,还要看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对气候的敏感程度。燥气伤人首先犯肺,因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耗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其主症为咳嗽。温燥咳嗽是属于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咳重者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而干等症;初发病时或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凉燥是咳嗽属于偏寒的类型,发病时怕冷,轻微发热,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昼轻夜重,咳痰不爽,痰黏量少,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由燥气而诱发的咳嗽,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燥邪便会深入体内,使病情加重,少数病人还会并发其他病症,这些天门诊上每天都有这种因燥致咳又久咳难愈的病人,所以对秋燥应及早治疗和预防。

大凡被燥气所伤而出现上述病情者,多是由于身体虚弱,不胜凉劲肃杀之秋气的侵袭而致。防治的大原则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和防御能力。因为“燥”从火,所以对燥的防治,不妨从“水”的角度考虑,倡导用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则多可达到“燥则润之”的效果。在饮食上秋分过后燥气偏盛的日子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进食一些清淡甘润又有养阴润燥功效的药食同源之物,如鲜藕、鸭梨、荸荠、白萝卜、鲜豆腐、冬瓜、百合、蜂蜜等;晨起床后和晚睡前喝一杯凉白开水,日常生活中多喝淡绿茶、菜汤、鲜豆浆、鲜奶、果汁等,而生葱、生姜、芥末、辣椒、胡椒、油炸食品、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食;脾胃虚弱者多喝红枣糯米粥、百合麦片粥、山药莲子粥、芝麻粳米粥等。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工作状态,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适时改善过分干燥的环境,也有助于防秋燥的发生。一些阴虚体质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以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根据秋燥的致病特点可选择以下中成药进行防治:燥咳早期之凉燥,选用通宣理肺丸;咳重痰少,痰黏不易咳出,舌红少苔者,服用养阴清肺丸或川贝枇杷膏;干咳无痰,咳重则遗尿者,在服用养阴清肺丸的基础上加服知柏地黄丸;燥气化火,兼有耳鸣目赤、牙龈肿痛者,加服银翘解毒丸;燥气下移大肠,口干舌燥、大便不通者,加服麻仁润肠丸。在应用上述治法后,症状仍不能有效地缓解,你可不要再拖延,还是尽快去医院让专业医生帮你诊治。

林洪生:沙参玉竹麦冬汤的功效与作用,做法,润肺,清肺,防肿瘤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中,写林黛玉每年的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疾。这天她抱病在床,薛宝钗前往探视,谈及“食谷养生”时说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脾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这里,薛宝钗引用的便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有关五行生克的理论,目的是平肝健胃来养肺。中医认为,脾胃属土,肺属金,土可生金,人的脾胃功能健旺会对肺有帮助。依据这一理论,在防治秋燥的同时,应注意对脾胃的调护,旨在培土生金,而达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燥咳发生的概率。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

文章评论

    深度资讯月榜

      本类周榜

        随机深度资讯